岳王庙内现存两处柏树,相距不过百米,待遇却各不相同。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岳王庙的入口处,有一座精忠柏亭,亭内陈列着八段树干化石,乌黑锃亮,大小不一,人称“精忠柏”。
相传“精忠柏”原为南宋大理寺狱中风波亭畔的一株古柏,枝叶繁茂,气势非凡。岳飞含冤被害后,这株柏树似乎有灵性,枝叶开始低垂,不久便慢慢枯萎了。可那树干却像一座铁塔似的,屹立在风波亭旁,历经近千年风吹雨打,僵而不腐。人们仰慕枯柏英烈般的风骨,称之为“精忠柏”,并将这八段柏树干收藏起来。后来人们在岳王庙里造了一座小亭子,把这些柏树干移到小亭子里摆放,供游人观赏。
从科学的角度来讲,这些“精忠柏”并非南宋古柏所形成,而是一种属于松柏科植物的树化石,在古生物学上被称为“硅化木”,距今已有一亿两千万年以上的历史。
但对于热爱岳飞的后人来说,因敬重岳飞的爱国精神,同情岳飞的不幸遭遇,所以更愿意相信“精忠柏”的故事,愿意用“精忠柏”的传说来歌颂、纪念岳飞。
在岳王庙精忠桥东甬道的正中央,还有一株孤植的桧柏,它的名字叫分尸桧。据传与岳飞同为“西湖三杰”的于谦有关。
明朝天顺元年(1457),宫廷内发生了“夺门之变”。“土木堡之变”中被俘退位的明英宗复位,他以谋逆罪杀害了拥立其弟上位、组织军马坚决抵抗并击退了瓦剌军进攻的卫国功臣于谦。因奸臣当道,人们虽同情、敬慕于谦,却苦于不能公开祭祀,只得像岳飞被害之初那样,暗地里表达怀念之情。
当时的杭州地方官马伟想到一条妙计——分尸奸贼,借祭祀岳飞为名,公祭岳、于两位民族英雄,惩罚残害忠良的奸臣贼子。这天,他召集文武官员和杭城百姓来到岳王庙,先跪拜祭祀岳飞,而后朝着归葬于谦的三台山方向焚香跪拜,遥祭于谦。等大家祭祀完毕,马伟令人拉出一株桧树,取桧树析干为二。这是借分尸桧树,来发泄对谋害忠良、祸国殃民之流的痛恨,将秦桧与害死于谦的奸贼拉出来“分尸示众”。桧树死后,后人又植柏树代之,流传至今。
英雄万古流芳,奸佞遗臭万年。作为害死岳飞的“元凶”之一,秦桧成为千古罪人,至今受后世唾骂。实际上,秦桧也曾是力主抗金、反对求和的强硬派。靖康元年(1126),他向宋钦宗呈《上钦宗论边机三事》,建议对南侵的金军“不宜示怯,以自蹙削”。在靖康二年(1127)金军攻克汴京的“靖康之耻”中,他随徽、钦二帝一同被掳往北方。等再次回到南宋朝堂上时,秦桧俨然成为了坚定的“主和派”。他积极迎合宋高宗急于向金求和的政治路线,促成了绍兴和议,又肆意罗织诬陷、迫害岳飞,终让一代将星的锋芒陨落于历史长河之中。
▲秦桧、王氏跪像
精忠柏也好,分尸桧也罢,原本只是两株树的名字,但在岳王庙这个特殊的场所里,它们似乎扮演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一个象征忠臣,比如岳飞,受世代慕名敬仰;一个代表奸臣,比如秦桧,唾骂犹有余恨。历史沧桑巨变,不变的是人们对是非善恶的评判,正如岳飞墓前石望柱所刻:“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