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港股上市的腾盛博药以每股6.16港元,下跌4.05%收盘,这与月初超过14港元的股价相比,腰斩大半,不禁令人唏嘘。
上市之初,带着“公卫第一股”光环的腾盛博药股价曾一路高歌,2021年9月一度触及52.6港元的历史高点,与目前股价前后近9倍落差。
自2月初马云、云锋基金、美国投资公司等一系列股东纷纷减持以来,腾盛博药便开始了长达20天的股价下跌。2月15日,腾盛博药宣布,BRII-835与BRII-179联合疗法用于治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II期研究取得了积极的中期结果,仍未获得市场认可,股价继续暴跌……这一曾经凭借首个国产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出尽风头的Biotech,如今前路迷雾重重。
(资料图)
腾盛博药的故事见证了“港股18A”的风云变幻,创新企业、创投资本加速入局,各类产品管线蓬勃兴起,数十家企业从立项到研发,再到上市,Biotech营造的资本市场想象力,在寒冬的考验下能否最终迎来黎明?
01
市场红利已过?
产品商业化难及预期
2018年5月,在中国生物医药创新行业突破壁垒爆发的年代,腾盛博药由前GSK高级副总裁、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部门负责人洪志博士创立。作为一家在中国、美国两地运营的生物医药企业,腾盛博药专注于涉及肝脏和肺部疾病和HIV等重大传染病领域的创新药物研发及商业化。
不过,腾盛博药最引人注目的是其自研新冠产品——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2020年初,腾盛博药先后与清华大学张林琦教授团队、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张政教授团队合作,快速将新冠中和抗体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推向临床研发。2021年12月,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在国内获批,成为我国首款获批的全自主知识产权新冠中和抗体联合治疗药物。
受益于首个商业化产品上市利好,腾盛博药在二级市场的反响不错。去年7月8日,腾盛博药发布其新冠抗体药正式商业化销售公告,那一日公司股价大涨30.02%。可惜的是,之后的腾盛博药似乎没有乘势而上,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并没有参与今年年初的国家医保谈判。
值得注意的是,时至今日,该款产品依然是腾盛博药目前唯一一款商业化产品,其营收表现需要在2022年年报公布后才能揭晓。然而,根据公司2022年中报,除了已经在国内获批上市的新冠中和抗体,其余的十余款候选产品均处于早期研发阶段。
这导致腾盛博药巨大的研发成本,在资本寒冬的背景之下,略显刺眼。2020年和2021年,腾盛博药的研发开支分别为近9亿和5亿人民币,其中第三方合约成本合计为10亿多元。2022年上半年,公司除税前亏损约人民币3.66亿元,同比收窄87.62%;研发开支约为2.59亿元,同比增长64.0%,原因为持续开发临床试验的第三方合约成本增加以及雇员成本的增加。
市场红利转瞬即逝,巨大的压力,也让企业管理层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考验。2022年9月,腾盛博药原总裁兼大中华区总经理罗永庆辞职出走,担任云顶新耀的CEO,腾盛博药由此又失去了一位核心人物。
02
研发管线迎来考验
股价暴跌、资本“跑路”
对于腾盛博药来说,安巴韦单抗/罗米司韦单抗联合疗法仅是股价“雪崩”中的一片“雪花”。
2月15日,腾盛博药宣布,BRII-835与BRII-179联合疗法用于治愈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II期研究取得了积极的中期结果,即与单独使用BRII-835或BRII-179相比,联合疗法诱导了更强的抗乙肝表面抗原(HBsAg)的抗体反应,并改善了HBsAg特异性T细胞应答。
然而,与利好消息形成鲜明反差,二级市场闪崩,腾盛博药股价跳水,一度跌超30%,当天股价收于6.73港元,跌幅达22.91%。显而易见,市场对于临床试验结果并没有满足预期。
市场观点认为,虽腾盛博药表示效果不俗,但是从具体数据来看,无论是单独使用BRII-835,还是与BRII-179联合使用,HBsAg较基线水平降低的情况相似,联合治疗的临床数据低于预期,投资者纷纷“用脚投票”也就不难理解。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该药临床数据发布前,腾盛博药的股价已持续低迷,而这长达近20天的股价“自由降落”起源于马云的大幅减持。
港交所2月6日披露的文件显示,马云1月31日减持315.95万股腾盛博药-B,持股比例由6.36%降至5.93%;按平均股价10.11港元计算,涉资约3194万港元。2月2日,云锋基金旗下YF Bright Insight Limited减持437.05万股腾盛博药-B,持股比例由5.29%降至4.69%,按平均股价13.11港元计算,涉资5730万港元。而资料显示,在腾盛博药IPO前,YF Bright Insight Limited持股为9%,这说明云峰基金此前也一直在减持。
云锋基金是由马云和虞锋联合一批行业领袖、成功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共同发起创立的私募基金,大佬坚持掀起的资本市场情绪无疑进一步加剧了股价下行。
2月7日,美国投资公司也加入减持套现阵营,Invesco Developing Markets Fund减持301.9万股;2月6日至9日,同为美国投资公司的景顺顾问公司先后两次减持了373.35万股、减持275.75万股,合计套现约3579.57万港元。
闻风而变是投资者的本能,二级市场的变化是最迅速的,也最残酷的。管理层巨变、股东减持、股价持续跌……曾背靠博裕资本、通和毓承、Arch Venture Partners一众顶尖资本的腾盛博药,如今面对的局面无法让人释怀。
根据企业2022年中财报披露的现金及其等价物和2022上半年期内的亏损额度,《医药经济报》新媒体中心发现,腾盛博药账面现金及其现金等价物仅有32.22亿元。照此亏损速度,腾盛博药或许支撑不了多久。
在众多资本加持下,腾盛博药曾发展异常顺利。业内人士表示,腾盛博药主要通过Lisence-in模式从国外引入创新产品,这一模式在资本市场红火的阶段尚可保持热度,但进入资本市场寒冬,流动性收紧,创新“光环”也在褪去,其未来走向何处仍然成谜。